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依托未来产业科技园 以“四链”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4-03-07
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尤政 “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使领先企业充分发挥“受试者”和“评论员”的作用,以研发投资为‘指挥棒’,引导高校积极打破信息差异,使应用研究成果适应行业需求,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地位。“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正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未来工业科技园区建设是解决科研供需对位问题、探索更高效科研成果转化的新载体,让一流大学的创新链、人才链优势和一流企业在产业链和资本链中的优势共同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上,尤政准备了“依靠未来的工业科技园区” 以四链深度融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快完善优秀工程师培训机制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基础等建议。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国角力的新轨道。中国在高水平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参考次数居世界前列。如何及时将这些创新成果应用到特定的产业和产业链中,培育和发展新的生产力,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的布局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完善至关重要。 科研成果转化仍存在堵点 通过深入研究,尤正了解到,近年来,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创新驱动的发展成果日益显现。然而,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的链条上仍存在一些障碍。 首先,科研产出与市场需求的信息不对称。从发明专利数量来看,我国专利申请和授权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有大量的“沉睡专利”等待转化利用。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一项数据,2020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4.7%。企业44.9%,科研单位11.3%,高校3.8%。相应地,美国大学的专利转化率约为50%。 二是专利转让转化渠道不畅。过去,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除专利质量、权益分配机制等因素外,转移转换平台模式不完善,提高了专利转让和专利许可的交易成本。 最后,缺乏满足企业需求的转型平台。目前,我国“四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尚未形成,内部驱动力不足、研发效率低、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差、人才培训与产业需求相对脱节等问题仍较为突出。特别是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虽然在科技研发投资和投资方面有明确的目标,但不容易有效发现和识别符合企业需求的项目,限制了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 尤正表示,要加快国内传统产业向价值链的飞跃,推动新旧动能的持续进程,企业需要与高校创新合作,形成创新联盟,建设原创技术源头,培育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创造科研成果转化的新载体 自2022年以来,有关部门启动了国家未来工业科技园区的试点和培育。依托高校优势学科,通过探索“学科”,不仅连接产业需求侧,还连接科技供给侧 产业创新模式,构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加快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将一流大学的创新链、人才链优势与产业链、资本链优势相结合,共同促进“四链”的深度整合。 “未来工业科技园区建设是解决科研供需对位问题,探索科研成果更高效转化的新载体。 尤政说:“未来工业科技园的建设是解决科研供需对位问题,探索科研成果更高效转化的新载体。”。为了更好地发挥平台功能,释放校企联合创新的动能活力,尤政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是在研发投资渠道和评价机制上,“以用为导向”护航科研成果的涌现和转化。释放创新活力,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教育、科技等主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使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提问者”和“评论员”的作用,以研发投资为“指挥棒”,引导高校积极打破信息差异,使应用研究成果适应产业需求,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在科教协调与产教融合中,高校本身也加强了学科发展,形成了产学研之间的良性循环。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感知看世界

这家伙很懒,什么描述也没留下

关注

点击进入下一篇

清华零知识证明芯片流片成功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