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万亿!传感器成智能汽车关键环节

2024-03-07
关注
2022年,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市场规模达到9783亿元,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达到10973亿元。汽车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趋势推动了汽车电子芯片的市场需求,特别是芯片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图像和视频处理能力的提高,这将为汽车电子芯片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感受汽车的智能水平?坐在驾驶室里感受一下。""如何感受驾驶室的智能水平?计算传感器的类型和数量。“这两句话充分反映了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进程最直观的感受,也反映了传感器在汽车智能化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汽车智能化进程不断推进,传感器已成为整个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汽车控制系统的不断升级已成为汽车控制系统的重要命脉,是现代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功能是监控、控制和维护汽车的各个方面。它涉及电气、电子和机械,以确保汽车的安全和可靠性,一般包括:发动机控制系统、传动系统控制、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安全气囊和安全带控制等辅助控制系统。传感器作为汽车安全运行中最重要的系统,在发动机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发动机控制传感器涉及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速度和角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气体浓度传感器、爆震传感器、底盘控制传感器主要包括变速器控制传感器、悬架系统控制传感器、动力转向系统传感器、防抱制动传感器等。汽车上的传感器可以达到100多种细分类型,这与整个汽车的安全运行有关。除了传统的传感器创新升级外,流行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车载摄像头、其他超声波技术和红外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算法,充分展示了传感器行业市场发展的活力,改善智能驾驶体验,促进下一代智能驾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毫无疑问,传感器产业链应该是近年来汽车完全智能化的第一个收入。智能汽车实用娱乐一体化对传感器的快速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使消费者需要更多的智能设备来实现互联,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和生活体验。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传递到汽车领域,表现为汽车与移动终端的轻松互联,实现信息娱乐、导航和通信的全面互联,通过语音命令实现人与车之间的良好互动。对安全和方便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加了车身传感器的整体数量。智能驾驶体验的提升主要取决于智能芯片和操作系统、显示屏和触摸屏、语音识别系统、摄像头和图像处理器。传感器的放置可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主要包括:各种温度传感器、风量传感器、日照传感器等。应用于自动空调系统;安全气囊系统中的加速度传感器;亮度控制中的光传感器;门锁控制中的速度传感器;自动亮度控制中的光传感器;倒车控制中的超声传感器或激光传感器;保持距离的距离传感器;消除驾驶员盲点的图像传感器;死角报警系统中的超声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等。多角度、全方位保障行车安全,提升智能驾驶体验。此外,雷达作为实现高级自动驾驶的垫脚石,也成为车载领域的焦点。此外,雷达作为实现高级自动驾驶的垫脚石,已成为车辆领域的关键对象。目前,汽车上的雷达主要包括:速度测量雷达、障碍物检测雷达、自适应巡航控制雷达、防撞雷达。这些雷达的部署可以使汽车在恶劣天气和复杂路况下更准确地感知车辆周围的环境,提高判断力。此外,还有其他车辆监控雷达,以满足识别、定位、车队监控、车站调度、导航、行驶路线选择等其他车辆控制功能。汽车的功能和定位正在从传统的运输工具和交通工具发展成为集实用和休闲为一体的智能汽车。促进这一转变的关键之一是传统传感器的升级和新产品的加入。这些转变产生的新需求是传感器发展的新机遇。汽车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政策的角度来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坚持电气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合一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20%,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络汽车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近日,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宣布,2023年日本汽车出口量超过442万辆。此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此外,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汽车总出口522.1万辆,同比增长57.2%;车辆出口额同比增长68.9%。在汽车主要出口品种中,纯电动机动车、公交车、汽车、卡车出口471.7万辆,占汽车出口总量的90.3%。图片来源:在国家政策和智能汽车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中国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也将继续增长。数据显示,随着未来电动智能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对车身和环境感知传感器的需求将迅速增长,整车传感器数量将达到数百个。2022年,中国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已达303.8亿元,预计2026年中国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496.5亿元,市场空间广阔。一系列政策和数据充分展示了汽车的发展前景,汽车电子也将迎来新一轮的长期发展活力。传感器作为关键部件,应抓住良好的机遇,积极把握发展窗口期。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